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成果  奖励情况

感念师恩 | 身为老师,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记“万人 计划”教学名师、我校纺织学院郁崇文教授

发布时间:2016-09-06

“‘老爷子’原来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啊,怪不得上起课来那么赞”,要不是接受采访,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针织专业学生王睿怎么也想不到,给她和同学们一直上本科基础必修课《纺纱学》、被大家亲切唤作“老爷子”的郁崇文老师居然这么牛。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自1987年工作以来,郁老师从教29年来获过的每个荣誉几乎都与“讲台”有关,最近他又被中组部评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是什么让郁老师对三尺讲台如此“情有独钟”,又是什么让他赢得奖杯更赢得学生口碑?且随记者一同走近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郁崇文教授和他的讲台人生。


 纺织课堂上玩“跨界”

写脚本、拍片子、做动画,你能想象这些看似影视编导干的技术活儿,被一个学纺织、教纺织的老师“玩转”到了大学课堂上吗?而这恰恰是郁老师课堂的最大魅力所在。

原来,郁老师所教授的主要课程《纺纱学》是由原来的棉纺、毛纺、麻纺和绢纺合并起来的一门课程,许多知识点都与纺纱的各类机器设备、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单凭书本传授和黑板板书很难讲清楚。但纺织厂往往又在相隔学校较远的外地,老师们既不可能带着大批学生长期驻扎工厂,也没法把工厂里的大型设备和生产线搬到课堂里来。面对这种情况,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郁老师就开始尝试着采用动画、录像等手段进行“立体”教学,并多次到工厂现场拍摄有关设备和纱线加工过程的录像,带回来放给学生看。那些看上去枯燥、抽象的纺纱原理,被这些鲜活的动画和教学录像神奇地一转化,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让学生在“玩”与“乐”中不知不觉地收获了知识。此外,郁老师还带着教学团队的老师自己动手研制系列纺纱实验样机,这些样机小巧、简单,操作方便,又与工厂的实际生产机器基本一致,解决了纺织院校实验室场地小、机器大、学生难以自己动手操作的难题。目前,系列实验样机已被全国20多所纺织高校采用。

(郁崇文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时移世易,变法亦已”,随着学生学习需求的提升和教学手段的演变,郁老师也不断对自己的跨界教学进行转型升级。就拿制作的课程动画来说,就由原来简单的二维变成了而今已基本完成的三维,纺纱加工过程的演示也随之变得更生动逼真。郁老师甚至还有了把纺纱学课程开发设计成一款游戏的设想,“现在不少大学生都喜欢玩手游,要是我们能顺势而为,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能掌握知识,岂不是一举多得?既满足了学生的爱好兴趣,又保证了学习的效能”。

采访中,郁老师也坦言,像纺纱学等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开发应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既要懂纺纱专业知识,又要会多媒体开发,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不好找,也不好做,我们这一代中年人有很多心有余力不足的地方,希望青年教师能在这方面有所表现和突破”。

“身为老师,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从教已经29年,即便在外人看来已经“功成名就”,但郁老师似乎并不以此为然。对于社会上有关“教授上讲台”的观点讨论,在他看来,其实事不关本人是不是教授,而是“只要身为老师,教书育人就永远是第一位的”。

教学第一,正是这样的信念伴随着郁老师的教师生涯。郁老师的博士生李美玲这样形容自己的导师“学术上严谨务实、生活上平易近人”。郁老师的办公室正对着学生们的工作室。“每天郁老师基本上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经常是师母打电话来催着吃饭了,才想起下班回家这件事”。

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得主曾泳春是郁老师带的第一个博士生,而今已经留在纺织学院任教的她回忆起当年郁老师指导自己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他总是大处指导,小处细节上给我们留有很大的自由度,鼓励我们创新”。曾老师给记者举了当时自己做博士论文的例子,她的博士论文运用了数字模拟的研究方法,这在当时纺织研究领域是很少见的。也正因为这种“创新”,论文在送审时遇到了不少世俗偏见和研究质疑。“郁老师从始至终都是鼓励和支持我的,能有后面的成绩,包括今天自己能走上教师岗位,其实也受了导师的很大影响”。

或许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才让郁老师收获了那么多学生的尊重与喜爱;也正是对教书育人工作如此的“痴心绝对”,才让郁老师在一线教学的路上走得这样笃定从容。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东华大学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松江区大学城人民北路299号 东华大学 纺织大楼3051室
 邮编:201620 电话:021-67792326 传真:021-67792627    技术支持: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