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 发布时间:2017-11-22 11月14日至19日,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上海大学举行,我校共有3件作品入围。其中,环境学院研究生戴若彬等同学的作品《螺旋对称流厌氧生物反应器的研发与应用》获二等奖,纺织学院本科生张昆等同学的作品《轻质、抗分层、高增益新型纺织结构天线的开发》、信息学院本科生张悦等同学的作品《多信息协同定位的无人机自主作业系统》获三等奖。比赛期间,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参观项目展位并向参赛学生表示肯定和鼓励。 (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中)与参赛师生合影) 此次获奖的3项作品分别由环境学院陈小光、纺织学院许福军、信息学院张义红指导,学生团队自主研发完成。 《螺旋对称流厌氧生物反应器的研发与应用》项目积极关注我国水体污染,尤其是工业废水所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染情况。传统厌氧生物反应器对工业污水处理的处理效能远未及理想水平,且大都是国外专利。为打破外国公司垄断,进一步挖掘反应器潜能,团队着手研究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螺旋对称流厌氧生物反应器,简称SSSAB。项目改进了传统厌氧反应器的内部结构,通过螺旋对称设置半椭圆板与分段集气管,一方面延长反应路径、消除短流效应,可在反应器内形成螺旋流态,增强相间传质;另一方面通过及时收集体系所产沼气,有效扼制气泡尾流的夹带效应,持留厌氧微生物,进而大大提升反应器运行稳定性。截止目前,团队已发表相关论文11篇,申请7项发明专利,其中已授权3项。 《多信息协同定位的无人机自主作业系统》能使无人机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实现高度自动化的自主作业,解决无人机续航性差、需要手动更换电池的问题。该系统下无人机检测到电量低时能寻找地面站进行自主充电并在电量充满后返回原工作地点继续执行任务,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真正实现高度自动化自主作业,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无人机的工作效率。《轻质、抗分层、高增益新型纺织结构天线的开发》项目结合纺织领域与天线制备技术领域知识,采用三维间隔织造技术,制备了一种三维机织间隔的纺织结构微带天线,提升微带天线抗分层能力和电磁学性能。与传统天线(增益2-3dB)相比,项目团队研制的微带天线具有轻质、抗分层、高增益(7dB以上)等优势,可运用于卫星、火箭、飞机等高速飞行器;也可应用于智能装甲,人体健康检测等智能可穿戴领域。 (参赛学生及作品展位) 在终审决赛作品展示评比期间,我校作品受到广泛关注,信息学院毕业生路昊同学团队的Doggy智慧出行系统作为上海高校创新项目代表参加了挑战杯期间的未来城市展,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刘刚给予高度评价。 (参赛师生合影) 据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每2年举办一次,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比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上海大学承办,今年有超过120名专家评委(含两院院士)、10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参与大赛终审决赛。本届大赛参加初赛的共有32个省(区、市)、1739所高校的28594件作品(不含港澳地区);经层层选拔,共有303所高校的715件作品以及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11所著名港澳高校的40件参赛作品进入决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