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9人获评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 发布时间:2018-10-17 10月16日,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奖项在上海揭晓。作为中国纺织高校的排头兵,我校共有9位教师获评该荣誉,分别是(按姓氏笔画排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华平、纺织学院王善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美芳,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宋心远(已故)、纺织学院陈南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郁铭芳、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周翔、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俞建勇、机械工程学院闻力生。 (出席颁奖典礼的获奖教师合影)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纺织工业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先锋探路者与坚定践行者,历经四十载风雨洗礼,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涌现出一批扎根行业、为行业发展奉献毕生力量的突出贡献人物。此次评选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选颁发,全国共有140人获奖,覆盖科教精英、企业家、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建设者、劳动模范等多个群体。 附:东华大学获奖人物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 1、王华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导) 王华平博士, 东华大学研究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坚持纤维材料成形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30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开发高导湿、超细旦、再生循环聚酯纤维及高效制备关键技术,突破高品质差别化及资源再生纤维产业化瓶颈;创建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研究体系,负责《大百科全书》纤维分册编写;推动纤维行业技术创新与升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篇;授权发明专利150项。 2、王善元(纺织学院教授、博导) 王善元教授长期从事纺织材料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我国知名纺织材料专家学科带人,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原纺织部、上海市等项目20余项,其中“长丝多重変形”” 长丝和短纤复合加工” 为国家攻关和创新重大项目获省部级教学、科研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公开发表论文300多篇, 其中SCI、EI检索80余篇。著作5本。在纺织纱线领域,特别是在成纱方法、机理及结构、性能方面成果显著。代表作《变形纱》、《新型纺织纱线(中英文)》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新型纺织纱线 》获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纤维增強复合材料》著作获教育部研究生推荐用书。参与国际著名学者 B.Seymour 编著的 《 Man made Fibers:Their Origin and Development 》著作世界各国出版发行。王善元教授指导硕士生50余名,博士生60余名,指导博士后9名,其中三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曾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3、朱美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导) 朱美芳研究员现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功能纤维与低维材料”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之一,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与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长期在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开展系统研究,特别是在聚丙烯纤维的功能化和高性能化、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与特种功能材料及其成纤技术(生物医用纤维、相变材料)等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省部级科研任务30余项。在Adv. Mater. 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80多篇,出版专著7部(章),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70余件、PCT专利6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10余项。曾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4、宋心远(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宋心远教授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先后主讲本科生“染整工艺原理”专业课,硕士生的“染色物理化学”和博士生的“颜色科学”及“染整科技进展”等多门专业课,教学效果为人称道,获天祥科技教育基金奖。编写2本教材和5本论著,参编“染整工艺原理”通用教材第三、四册;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染色部分)”、“辞海”、“纺织词典(染色部分)”、“染整工艺词典(染色部分)”、“染整手册”、“现代科技大全丛书(纺织化学与染整科学分卷)”六部专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纺织总会专项和企业合作项目等30多个,多项成果达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他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染色用防泳移剂AM-103”推广应用获得了近7000万的产值;“活性染料中性固色剂NF”等科技服务产品也进行了工业化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纺织部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5、陈南梁(纺织学院教授、博导) 陈南梁教授现任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科研方向为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开发与应用,在高性能纤维特种织造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基础。多项技术攻关产品作为关键材料成功应用于“天宫”、 “天舟”系列飞船,“北斗”、“天通”等系列高性能卫星;在生物医用纺织品领域研制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成果已进入临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 6、郁铭芳(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上世纪50年代,郁铭芳院士参加筹建我国首家自行建设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纺出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合成纤维,成为我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1962年,参加领导我国第一条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建设的年产六百吨锦纶生产装置的建设,生产出我国第一批军用降落伞丝,解决了我国军用降落伞丝依靠前苏联提供的问题。1964年起先后主持多种化学纤维的研制,其中主要的有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涤纶高速纺丝、高强涤纶、纺粘法非织造布等,并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学进步奖。90年投身于92、93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年产7万吨聚酯切片的建设工作,该项目对于根本改变上海纺织化纤原料依靠外来供应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2002年获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7、周翔(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周翔院士系我国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家,在纺织品功能整理、新型纺织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染整加工与环境等研究方面取得丰硕研究成果,活跃在国际学术研究前沿。主持完成50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推动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重大进步奖”。作为我国纺织品超低甲醛整理研究的开拓者,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空白,主持完成“超低甲醛DP整理剂和整理工艺”等多个重大项目;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989年创办了当时高校外商投资企业中第一家由中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提出纺织生态学的概念,90年代后期,将近代技术如紫外激光等物理方法用于纤维材料表面改性研究。2000年以来,重点关注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逐渐深入到对化学品的风险评估与替代、纺织工业与气候的关系--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等。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献计献策,提供思路,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8、俞建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教授、博导) 俞建勇院士长期致力于纺织材料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在天然纤维资源开发、化学纤维创制应用、新型结构纱线、纺织复合材料和纺织功能材料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工作。突破黄麻纤维精细化与制品加工关键技术,推动天然纤维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攻克竹浆纤维制造及其产品应用关键技术,促进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发展;研发新型环锭集聚纺技术及加工系统,提升产品高端化发展水平;研发特种纺织复合结构及其成形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型战略武器系统发展并起到重要作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合著书籍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指导研究生100余名。 9、闻力生(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原纺织工业部中国服装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闻力生教授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和服装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和承担国家 “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中的服饰文化与高新技术方面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科技进步奖。代表著作有《国外服装机械》、《服装科技与文化》等。完成国家863项目“服装CIMS应用示范工程”,被评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先进个人;曾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专家团成员两赴非洲,为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等国制订纺织服装工业发展规划;曾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全国洗染业功勋人物”。 |